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首届“三农”问题研究教师论坛简报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4-11-28 访问次数:67

  11月26日下午,卡特“三农”问题研究论坛首次教师论坛在华家池校区卡特楼报告厅举行,陆文聪教授做了《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的报告。
  陆文聪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认为1998年之后我国的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但在2003年10月之前我国的粮食供给充足,市场价格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是国家有雄厚的粮食储备。然而随着粮食购销政策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入世后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几年大幅减产,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这种变化趋势,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市场,还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和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究竟我国的粮食产量会有多大程度的变化?不同学者采用不同模型对中国的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但是都以整个中国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在自然资源、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因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之间存在的供求互动关系对全国整体农产品市场变化的影响效应。
  通过构建一个涉及18种(类)农产品和7个地区的区域化中国农产品市场均衡模型并基于二种不同情景的模拟分析,陆教授从全国和地区二个层次上对2006年和2010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供求形势进行了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至2010年,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将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国内外粮食价格回升可使中国粮食生产在近期内取得恢复性增长,预计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将超过4亿吨,粮食自给率在92%左右,国内产需缺口仍将维持在目前的3500万吨左右,其中小麦占五分之三,玉米将从目前基本平衡转变为净进口。这种供求变化趋势,将不仅表现在总量上,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东北和华北地区将呈现以玉米为主导的快速粮食生产增长态势且超过需求增长,中南地区将从短缺转向粮食基本自给,西南和西北地区将继续保持现有缺口规模。为现实中国粮食供求的长期稳定与均衡发展,最后提出了涉及耕地保护制度、跨省区粮食贸易、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价格增产效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等5方面的政策建议。
  报告结束后,黄祖辉教授作了点评,与会师生与陆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式讨论。主要讨论内容有:(1)汇率变化对模型的影响问题;(2)模型参数设定问题;(3)变量设置问题;(4)数据来源及处理等。
  会议由“卡特”主任黄祖辉教授主持,有卡特教师、博士后、研究生及本科生等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