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但由于加入WTO,农业补贴受到其相关规则的约束。按规则,中国可实施受约束的"黄箱"、不受约束的"绿箱"和"蓝箱"政策。本文从WTO规则视角分析了2014—2017年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的内在逻辑,评估了改革对拓展农业补贴政策支持空间的实际效果,并探讨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研究认为,第一,在WTO规则约束下,改革旨在解决"箱体"错用——以"黄箱"之名行"绿箱"之实的问题和"黄箱"约束突破的问题。第二,通过"黄箱"调"绿箱",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解决了"箱体"错用的问题,扩展了近900亿元的"黄箱"支持空间;通过"黄箱"调"蓝箱",临时收储政策改革扭转了玉米和大豆"黄箱"支持超标的局面。第三,当前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困境在于归属"黄箱"的价格支持已被WTO规则"锁定",下一步改革应由价格支持,转变为生产者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等其他"黄箱"政策和粮食作物或收入保险等不受约束的"绿箱"政策。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AZD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673173);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811069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CXJJ-2017-448);
DOI:
10.13246/j.cnki.iae.2020.09.009
专辑:
经济与管理; 农业
专题:
贸易经济; 财政与税收
《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