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三农研究》

 

学术交流与合作CARD徐丽安副院长参加商务部2005-2006年度优秀援外项目奖励表彰大会

 

 

 

2006年12月28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了2005-2006年度优秀援外项目奖励表彰大会。薄熙来等商务部领导为获奖援外项目及实施企业颁奖,并向获奖企业表示了热烈祝贺。

获得商务部2005-2006年度奖励表彰的援外项目是: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承建的援苏丹国际会议厅项目和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援莫桑比克外交与合作部办公楼项目“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优质施工奖”;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设计的援苏丹国际会议厅项目“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优秀设计奖”;并对援马达加斯加昂—瓦公路、援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机械物资等6个援外项目。

商务部2005-2006年度援外项目的奖励表彰主要是针对我国援外工程实施企业、勘察设计企业、施工监理企业进行。今后,商务部将把援外项目奖励表彰范围扩大到的咨询服务和培训项目单位。

大会期间,CARD徐丽安副院长专题向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局领导汇报了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06年承办二期援外高级研修班的情况,以及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浙江大学承办国家商务部高级研修班的重要指示。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团来CARD进行交流

 

2007年1月23日,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企业管理研究所段兆麟教授带领21名硕士研究生访问CARD,CARD副院长林坚教授、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钱文荣教授以及CARD的部分研究生与客人们就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张晓波教授、阮建青博士生参加第八届全球发展年会

 

2007年1月12—19日,第八届全球发展年会(The Eighth Annual Glob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在北京举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张晓波教授、阮建青博士生应邀参加本次会议。

成立于1999年的全球发展网络(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全球研究机构和政策制定机构的联合组织,主要致力于提高针对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问题的研究能力。全球发展网络自成立之后,每年举行一次全球发展年会。本次年会在北京举行,由全球发展网络与北京大学、北京市政府联合承办,主题为“塑造新的全球化:亚洲的崛起及其影响”(Shaping a New Global Reality:The Rise of Asia and its Implications)。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与会专家就以下一些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亚洲发展的前景和挑战、拉美在全球化中的机遇、改革与公共政策、贫困与发展、全球贸易与金融发展、工业化与长期增长、印度与中国的发展对非洲的影响、转型国家如何应对亚洲的崛起等。哈佛大学前校长、墨西哥与前苏联市场化改革主要顾问专家Summers教授,前墨西哥总统、现耶鲁大学教授Zedillo先生,中国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等研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问题的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CARD张晓波教授在会议上做了题为“How to make pro-poor policy change? Lessons from China's Rural Reform”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CARD张晓波教授、叶春辉博士应邀参加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第七届环太平洋会议

 

2007年1月12—14日,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第七届环太平洋会议(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2007 Pacific Rim Conference)在北京举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张晓波教授、叶春辉博士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该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其内容涵盖社会、经济、金融等广泛议题,旨在促进环太平洋区域经济学与金融学家之间的思想交流。本届会议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WEAI共同主办,也是WEAI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此会议。

WEAI创建于1922年,是美国最早的经济学家协会之一,它的宗旨是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目前协会有两种在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刊物——《经济调查》和《当代经济政策》,并且拥有来自全球学界、商界以及政界的近1800位经济学家会员和多家机构会员。

本届会议的三大主题为“中国能源需求与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增长中的不平等问题、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地的约150名学者就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主席、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James Heckman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主题演讲;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赵耀辉教授、易纲教授,美国的Michael D. Intriligator教授,Philip H. Brown教授,Miguel D. Ramirez教授等研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问题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CARD的张晓波教授和叶春辉博士在会议上分别做了题为“Resource Cur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和“The Determinants of Public Service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Case of SW ”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日本京都大学加贺爪优教授应邀来CARD讲学

 

应CARD的邀请,日本京都大学加贺爪优教授于2006年12月29日在CARD报告厅为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场关于日本循环农业与发展的报告。加贺爪优教授是日本农经学会副会长和日本澳大利亚研究学会会长,长期从事环境与资源经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访问期间,CARD院长黄祖辉教授为其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CARD副院长卫龙宝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来自CARD的十几位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并就一些双方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举行迎新茶话会

 

1月19日下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在CARD报告厅召开了2007年迎新茶话会。参加茶话会的人员有:CARD客座教授、浙江省农办顾益康副主任,浙江省农业厅赵兴泉副厅长,浙江省农办邵锋副主任;CARD兼职副院长、浙大公管学院副院长吴次芳教授;CARD副主任、原浙大人口研究所所长叶明德教授;CARD签约教授、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北京项目办公室主任陈志钢教授;CARD客座教授、浙大公管学院米红教授;CARD农村金融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大经济学院钱彦敏副教授;以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全体教职员工等40多人。

学校人文社科处处长罗卫东教授、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应飙教授、浙江省农业厅经管处童日晖处长、浙江省农办农研中心张若健处长、学校人文社科处诸超孚副处长和重点办主任方志伟老师等应邀参加了茶话会。

茶话会上,黄祖辉院长作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06年工作回顾和2007年工作计划讲话。黄祖辉院长首先介绍了2006年研究院所取得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3项,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5项,博士后基金5项,其他各类项目10多项。获得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论文集、译著10多部;在国内外期刊、报纸上发表署名论文、访谈等文章100多篇。出版《CARD动态》四期,《CARD决策参考》9期。承担了商务部的两期援外项目“反贫困问题”和“小农适应全球化”高级国际研修班,获得高度评价,省委书记习近平还专门就此事做了批示。

2006年研究院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引进与培养、学科建设与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茶话会上,黄祖辉院长还介绍了研究院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主要是: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继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院的组织管理体制;积极开展中、西部分院(分中心)的工作;建立CARD三农基础数据库和特色文献库;继续引进若干学术骨干、知名教授和师资博士后;国家与教育部重大项目研究有所突破;若干基地重大项目结题与评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有新的进展。

茶话会上,应邀来宾和CARD教授都踊跃发言,大家对研究院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CARD进一步发挥浙江大学的综合性优势,以更高的视眼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要有一种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和勇气,以更开放和兼容的科研态度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要进一步把研究院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三农”的实践,并加强对中国“三农”问题实证性研究。

茶话会由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主持。在迎新茶话会上,浙江省农业厅经管处童日晖处长、浙江省农办农研中心张若健处长被聘为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

 

 

韩洪云教授参加2007年泰国清迈国际会议

 

韩洪云教授于2007年29日—31日参加2007年泰国清迈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湄公河流域的关键转型”(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ritical transitions in the Mekong Region, 29-31 January, 2007. Chiang Mai, Thailand)。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的一百多名专家与学者,提交了 45篇学术论文,大家就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韩洪云教授于29日上午的主会场发表了30分钟的演讲,演讲论文题目为“湄公河流域国家间的合作:问题与挑战”(cooperation among riparian sat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指出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必须对于国家间的合作给予关注,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和缅甸不是湄公河委员会的正式成员,阻碍了国家间的可能合作行为。上游国家的水资源管理的合作对于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在如今有利的政治条件下,通过经济利益诱导以确保上游国家的合作行为,是今后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参会人员对于作者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在国际河流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合作。

 

 

三位美国教授与CARD黄祖辉院长进行合作研究

 

应黄祖辉院长邀请,受学校外国文教专家重点项目资助,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经济系Thomas Reardon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农产品贸易中心主任Mechel Paggi教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Tom Wahl教授一行三人,围绕中国三农问题中的产业组织问题,结合“中国梨业供应链管理问题”,于2007年1月21日至2月3日到研究院与黄祖辉院长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合作研究。

黄祖辉教授以及课题组相关成员张静、扈映、梁巧、刘东英、马艳丽、鲁柏祥等分别与三位美国教授前往河北、山东、浙江三省进行实地考察与前期调研,所到之处涉及梨业生产基地、梨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加工营销出口企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等。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课题组初步掌握了我国梨业生产与供应链的基本情况,并就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此外还制定了项目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三位美国教授此行带来了国际最新的农产品供应链理论与研究方法,这对于提升我院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水平有重要帮助

 

 

新农村建设

 

CARD组织的大学生村官访谈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新农村建设已被列为党和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建设新农村已成为举国上下关心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身活力。为此,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为此,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组织浙江大学“三农”协会150多名学生利用假期走出象牙塔,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村官面对面,聆听村官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所思所想,回校后部分同学就此写出调查报告,记录下村官们的酸甜苦辣。

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在CARD院长黄祖辉教授和副院长林坚教授的直接指导下,郭红东博士首先设计出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然后让学生回家选择自己所在村或邻近村的村负责人进行访谈,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访谈内容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在众多学生访谈调查报告的基础上,CARD精心选择了其中51篇质量比较高的访谈报告,编辑整理出版《中国村官故事》一书。该书作为CARD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近期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提供了各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关心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从而为学术研究、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一些启示。

CARD发起并组织的这次村官访谈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浙江日报、新华网、中国高教网、新浪网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媒体和网站,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黄祖辉作客浙江日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互动共赢”论坛

 

特邀嘉宾: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黄祖辉

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区长 余中平

主持人:浙江日报记者 王国锋

 

开场白:近年来,我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成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关心的话题。

主持人:当前,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疑虑和担心:搞新农村建设会不会给城市化带来负面影响。对此你们怎么看?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

黄祖辉:这样的疑虑和担心完全没必要。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指导下进行的,与城市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并不矛盾。两者间完全可以实现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就农村抓农村,它的实质是在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而农民的减少、农业和农村面貌的改善,都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带动。新型城市化也不是简单地拉大城市框架,它是一个实现大、中、小城市发展并举的过程。要实现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也离不开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今后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将更紧密,将建立起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因此,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城市化,都必须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下来统筹考虑,从而实现两者间生产要素、发展空间的优化配置。如果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看成“两张皮”,将农民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或将城市化排斥在新农村建设之外,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也会增大。

余中平:鹿城区近年来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事实表明,它们是处于同一条发展中轴线上的两个层面,处理得好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建设不能仅考虑城市本身,而应做好“加号”文章,解决带动和辐射农村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以环卫、供水、公交一体化等为抓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在城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逐步引导工业企业向周边适宜工业布局的区域转移。这样一来,城市的功能建设即以城带乡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该如何实现互动共赢?有什么建议与打算?

余中平:我们将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按照生产力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去年,国家批准在鹿城的藤桥、上戍等乡镇建立温州轻工产业园区。我们将通过中心城区有选择性地退二进三,加快工业企业向这里转移。同时,计划投资建立中心小学和中心卫生院,把藤桥培育成中心镇。我们今年还准备办好一批实事,使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黄祖辉:我认为主要从三方面着力。首先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制定从城市到村镇的一揽子发展规划,使农村与城市发展相互衔接、配套,避免脱节甚至发生冲突。

其次,要对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进行根本性突破。要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的办法,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上赋予农民同等的待遇。城乡之间只有建立起平等的权益体系,才真正谈得上要素合理配置,进城务工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稳定居住的城市居民。

第三,要调整好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今后,国家财政要更多地向公共领域倾斜,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而且要在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同时,优先考虑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互动共赢才能成为可能。

 

 

把浙江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给西部——CARD承办“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学习考察活动

 

受中加农业发展项目的资助,CARD于2月4日至2月9日承办了来自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的17位农业合作社与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东部学习考察活动。在CARD期间,徐旭初教授和郭红东副教授以及浙江省农业厅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他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CARD还安排学习考察团去浙江台州、新昌以及桐庐等地,对浙江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交流和实地考察,考察团成员觉得收获很大,纷纷表示:回去以后要把浙江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带到西部去,促进西部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大学生社团组织: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记CARD指导下的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

 

2006年12月11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在重庆大学顺利闭幕。在该文化节上,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荣获“全国高校十佳学生社团标兵”的称号。消息传来,学校团委、学工部以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农学院、生工学院等“三农”协会的相关指导单位老师和“三农”协会的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对他们几年工作的充分肯定。

“三农”协会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的支持与指导。回首三年前,也就是2003年4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黄贤清和张栋梁(“三农”协会的第一届负责人)找到了CARD主任黄祖辉教授,向黄老师表达了想成立“三农”协会的意向。早就想尝试成立学生支农组织、提高学生素质的黄祖辉教授,在听到这个消息并了解了他们的具体设想后立即表示,CARD愿意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并欣然担任“三农”协会的顾问。在协会的成长历程中,CARD在学术指导、活动选题、活动策划、下乡实践联系以及经费等方面都对“三农”协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三农”协会本着“塑造自我,影响他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在一系列的社会调研,社会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中,激发了浙大学子关注中国“三农”,投身“三农”的热情的同时,切实地继承和发展了浙大人的求是精神和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尽己所能地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协会三年多来先后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奖励并受到新华网,中国教育网、中青在线、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协会成员从一开始的只有十几名学生成员,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工作人员100余名,会员1000余人的规模;累计参与协会活动的师生超过10000人/次;安徽、河南及浙江江山、湖州等7省20多个县市都留下了浙大“三农”协会成员的身影。

大学生通过自组织的“三农”协会活动,不仅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协会在活动的开展中,会员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协会成员中有多人荣获浙江省优秀实践个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杭州市西湖区十佳青年志愿者,浙江大学十佳志愿者等各类奖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多来,“三农”协会协助浙大CARD完成了国家、省部级20余项课题的社会调研、数据处理等工作;“三农”协会的许多同学参与到了老师的课题当中,既获得了宝贵的学术锻炼的机会,得到了CARD老师的热切指导,学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CARD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祖辉教授因此说到:“实践表明,大学生通过健康的社团组织与活动,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广阔视野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三农协会也是研究院探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育学生模式的一个很好尝试。3年多来,在研究院的指导下,三农协会的同学们深入到了省内外的众多农村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还带动了大批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很好的增加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避免了眼光只停留在学校、只盯着课本,做到了‘立地’。同时,研究院还指导同学们探索建立全国一流的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告诫他们眼光要放得远一些,高一些,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去年三农协会独立承接的西湖区三墩镇政府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课题和在CARD郭红东老师指导下即将出版的由三农协会同学们完成的《中国村官故事》,就是一个‘顶天’的很好尝试和体现。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黄祖辉教授最后说到:“浙大三农协会的成长离不开其它指导单位的辛勤付出,我们希望三农协会的同学要戒骄戒躁,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加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为学校探索出一条塑造自我,自我培养,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新模式,积极响应浙江大学举全校之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服务地方发展及国家的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陆文聪教授、钱文荣教授入选2006年度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根据《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1-2010年)实施意见》(浙组[2001]70号、浙人专[2001]277号)文件精神,经学校选拔推荐,专家评审,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联席会议审核批准,我校共有86人分别入选2006年度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层次及第二层次培养人员。CARD陆文聪教授入选第一层次培养人员,钱文荣教授入选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比较优势明显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年轻一代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CARD黄祖辉院长入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据2月1日浙江大学人事处公布,我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入选第二批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据悉,本批次共有15名教授入选求是特聘教授行列。

 

 

立项资助与成果

 

 

CARD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五个第一”的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24日,浙江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在杭州神农宾馆联合召开项目验收与专家评审会议,对CARD杨万江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农技推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现代农业管理的二个重要问题的实证分析》项目进行了严格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浙江省首个“三农五方”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是浙江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共同严格审查后立项,旨在资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且必须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农业科技重大研究项目,从2004年开始打破了只在硬科学领域立项的限制。CARD杨万江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课题的结果证明,“三农五方”研究项目在农业管理科学等软科学领域立项是正确的,经过CARD课题组科研人员与浙江省农业厅有关人员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三年取得了远远超过预期的研究成果。

来自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省委党校、省社科院、浙江工商大学、省农科院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资深专家一致形成的评审意见认为,该项成果取得了“五个第一”:(1)首次获得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资源100多万个第一手数据,为建立浙江省农技推广数据库和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2)首次获得浙江省安全农产品生产、监管与消费方面数据近100万个第一手数据,为深入分析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监管绩效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3)首次完成我国第一份全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报告(已由省农业厅发布);(4)在理论上,首次提出安全农产品生产关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的若干参数和结论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5)该课题成果已为省政府3份文件和省农业厅3份文件所采纳,单项课题在研究期间取得的成果被6份政府文件所采纳在浙江省还是首次。

 

 

陆文聪、胡剑锋研究小组首获省自然基金人才项目

 

接浙江省基金办通知,2006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资助项目已公示结束。我校共批准各类基金项目120项,批准经费1080万元:其中一般项目96项,重点项目14项,人才项目10项。

我研究院陆文聪教授、胡剑锋教授研究小组获得人才项目资助,资助经费达25万元。这是我院首获省自然基金人才项目,也是我校教师首获管理学科人才项目。

 

 

CARD兼职教授米红、杨翠迎博士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视

 

近日,CARD兼职教授米红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研究”(05BSH049)和杨翠迎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转化及管理体制研究”(70473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与设想》,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被刊登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主办的《经济要参》(2007年第2期),为国家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该成果是在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对国外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保制度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通过部分研究成果在“有条件地方”和“有条件人群”中的实践和应用,提出有限财政责任农保理念,并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对我国农保制度分不同群体(农民工、被证地农民、计生户、纯农户)特征进行了模式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保制度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看法。

 

 

CARD潘伟光博士获2006年度省“钱江人才计划”社会科学类项目资助

 

根据《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公布2006年度“钱江人才计划”择优资助人员项目名单的通知》(浙人专[2006]343号),我研究院潘伟光博士的“新农村建设中浙江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及政策研究”项目获2006年度省“钱江人才计划”社会科学类项目择优资助,资助金额为5万。

 

 

全面解读义乌奇迹:《为什么是义乌?》即将面世

 

近日,笔者从浙江人民出版社获悉,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等精心编著的《为什么是义乌?——一个关于市场集聚与县域经济的最典型案例》已经校对完毕,即将于本月底在各大书店与广大读者见面。

据了解,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解读义乌奇迹的普及读本,全书为我们详尽解读了20多年来义乌发展的足迹与创造的辉煌,探究义乌崛起的内在动因,解答广大读者最关心的疑问与困惑。同时,书中还摘录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将深邃的经营哲学娓娓道来。也许,当你读完《为什么是义乌?》一书,对于先前的疑问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义乌,这是一个孕育财富、创造奇迹的地方。从小商品集市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即从历史上的“鸡毛换糖”、路边集市到全国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再到国际性小商品贸易中心;从商品交易到产业集群,即从“以商兴工”、以小商品交易市场带动个体、家庭工业发展,到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从区域开放到国际开放,实现民营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创新……这一切,都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义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一个城市,只有唯一的一个主题——“市场”。5.8万个摊位,2.5万家工业企业,每天20万客商、1000多个集装箱,全球50万种商品目录中的40多万种商品,100万外来人口,8000常驻外商……这些都是关于一个55平方公里、70万人口的浙中县级市的真实描述。昔日土地贫瘠的穷县,而今却因商立市,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中国百强县(市)中排行第12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县级市首位……

20多年间,人们亲眼目睹了义乌迅速崛起、蓬勃兴盛的发展历程。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浙中小城,能有如此之快的市场集聚与经济腾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并不多见。无数的人们慕名而来,惊叹而归。义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快地发展?这一切为什么发生在义乌,而不是别的地方?义乌市场的兴盛会不会在某一天消失?——疑问一个个地被提出来,并为人们所关注。如果不深入其境去调查、研究、思考,疑问终究不得而知。

《为什么是义乌?》一书的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通过多年潜心调查研究,努力去解答这个令无数人关注甚至于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是义乌?”也许,并非每一位到过义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正如“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等评论不绝于耳、不断见诸报端,不难看出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令无数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为什么是义乌?》一书中,作者将这个困惑已久的疑问,化解为7个各有侧重问题,通过“七问义乌”(“义乌,究竟是什么?”、“义乌,究竟凭什么?”、“义乌,全球化了吗?”、“义乌,能被复制吗?”、“义乌,坏账何时了?”、“义乌,还能有多远?”、“义乌,明天是什么?”)一一加以解析。

同时,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张浚生先生,中共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先生,还欣然为该书作了序言。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广大关心、关注义乌发展的朋友们从多个侧面走近义乌、了解义乌、解读义乌,感受义乌人的商业智慧与义乌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