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市平鲁区正从农业向工业化快速迈进,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了4.6亿元。但平鲁人有一份沉甸甸的“心结”:2/3的人口在农村,至今还不富裕,还有6.4万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的深山沟里。
“工业、农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跑不快。”平鲁区区委书记梁斌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平鲁农村大地,尽快把农业这条短腿补起来。
反哺——每年1亿多元投入“三农”
走进平鲁城郊的北坪移民新村,整齐的红顶白墙排房、宽阔的水泥道路;学校、舞台、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做梦也没有想到,咱能过上市民的日子。”村民刘德高兴地说,“现在住瓦房,领工资,喝自来水,真是享福!”他家5头奶牛由村里的牛场代养,他在一家企业打工,再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全家1年能收入4万多元。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刘德叹口气说:“那时有劲没处使,别说脱贫,能吃饱就不赖了。”刘德过去住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于家窑村,全村21户人家,没水、没电、没学校,住着土窑洞,种地“靠天吃饭”,好年景每亩地才收200多斤。2002年区里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他从穷山沟里搬了下来,生活变了样。
从2001年起,平鲁区先后投资3.4亿元,共搬迁76个自然村,使1万多人搬出了生存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过上了与刘德一样的生活。
移民搬迁工程是平鲁区反哺“三农”的一个侧影。如今在平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给农民看得见的实惠:2003年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和涉农收费;2005年免收农用车辆的养路费、运管费;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移民搬迁补贴;建学校、通公路、修水渠,改善基础设施……算大账,近5年每年支农资金都超过1亿元。
倾力——农民看病能报销,上学免费,困难有低保
“交上15元,看病管一年,这比啥都实惠!”下称沟村74岁的王九州激动地说,去年他做心脏手术,县里给报销了1万多元,要不是加入了合作医疗,就得拉饥荒了。
下称沟村村委会主任郭志强说,以往农民最怕生病。如今有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交15元,各级政府能给每人补60多元,看病按比例报销,不生病住院还返还12元的常用药品代金券。农民能不欢迎?
小白洋洼村的李淑梅前年丈夫去世,三个孩子因生活困难面临辍学。今年开学,老师把崭新的课本和作业本送到了她家里,她含着泪花说:“有了好政策,上学不花一分钱,我家孩子再也不会失学了。”据统计,像这样的特殊贫困生全区共有311名,现已全部返回学校。
目前,平鲁区已形成雄厚的社会保障能力,所有保障资金历年滚存结余达1亿元,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全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431户、1234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1.7万人,参保率达75%,已列入全国农村合作医疗重点县。
倾心——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平鲁区有套顺口溜:脱贫无望迁出来,还林还草绿起来,引水解困活起来,舍饲圈养富起来,龙头产业举起来。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和小康村。目前全区共有1.4万农民经过培训在企业就业,其中搬迁移民进入企业务工达到2600人,占到移民劳力总数的65%。
发展生态农业。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圈养工程,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每种1亩草补助80元,两年全区已完成退耕还林17.5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为扩大舍饲圈养,区财政拿出了300万元,购进种羊,建圈舍,重点扶持养殖大户;还将种植条件好的耕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建成了马铃薯、玉米、荞麦3个高产高效园区等。
新举措带来明显的成效。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2元,其中牧业收入达到800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50多元。
“工业、农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跑不快。”平鲁区区委书记梁斌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平鲁农村大地,尽快把农业这条短腿补起来。
反哺——每年1亿多元投入“三农”
走进平鲁城郊的北坪移民新村,整齐的红顶白墙排房、宽阔的水泥道路;学校、舞台、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做梦也没有想到,咱能过上市民的日子。”村民刘德高兴地说,“现在住瓦房,领工资,喝自来水,真是享福!”他家5头奶牛由村里的牛场代养,他在一家企业打工,再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全家1年能收入4万多元。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刘德叹口气说:“那时有劲没处使,别说脱贫,能吃饱就不赖了。”刘德过去住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于家窑村,全村21户人家,没水、没电、没学校,住着土窑洞,种地“靠天吃饭”,好年景每亩地才收200多斤。2002年区里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他从穷山沟里搬了下来,生活变了样。
从2001年起,平鲁区先后投资3.4亿元,共搬迁76个自然村,使1万多人搬出了生存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过上了与刘德一样的生活。
移民搬迁工程是平鲁区反哺“三农”的一个侧影。如今在平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给农民看得见的实惠:2003年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和涉农收费;2005年免收农用车辆的养路费、运管费;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移民搬迁补贴;建学校、通公路、修水渠,改善基础设施……算大账,近5年每年支农资金都超过1亿元。
倾力——农民看病能报销,上学免费,困难有低保
“交上15元,看病管一年,这比啥都实惠!”下称沟村74岁的王九州激动地说,去年他做心脏手术,县里给报销了1万多元,要不是加入了合作医疗,就得拉饥荒了。
下称沟村村委会主任郭志强说,以往农民最怕生病。如今有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交15元,各级政府能给每人补60多元,看病按比例报销,不生病住院还返还12元的常用药品代金券。农民能不欢迎?
小白洋洼村的李淑梅前年丈夫去世,三个孩子因生活困难面临辍学。今年开学,老师把崭新的课本和作业本送到了她家里,她含着泪花说:“有了好政策,上学不花一分钱,我家孩子再也不会失学了。”据统计,像这样的特殊贫困生全区共有311名,现已全部返回学校。
目前,平鲁区已形成雄厚的社会保障能力,所有保障资金历年滚存结余达1亿元,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全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431户、1234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1.7万人,参保率达75%,已列入全国农村合作医疗重点县。
倾心——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平鲁区有套顺口溜:脱贫无望迁出来,还林还草绿起来,引水解困活起来,舍饲圈养富起来,龙头产业举起来。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和小康村。目前全区共有1.4万农民经过培训在企业就业,其中搬迁移民进入企业务工达到2600人,占到移民劳力总数的65%。
发展生态农业。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圈养工程,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每种1亩草补助80元,两年全区已完成退耕还林17.5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为扩大舍饲圈养,区财政拿出了300万元,购进种羊,建圈舍,重点扶持养殖大户;还将种植条件好的耕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建成了马铃薯、玉米、荞麦3个高产高效园区等。
新举措带来明显的成效。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2元,其中牧业收入达到800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5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