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农民的政治参与对于我国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根据中国实际对农民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民 农村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一、 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中国农村社会是由多个血亲和姻亲交织而成的集合体。农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庄中,过着互助的生活,形成了他们安于现状,中庸的性格。在农民心中,仍然保持着在中国沿袭数千年而不改的传统政治文化,而这些正是在村落共同体中习得的①。概而言之,农民政治参与有如下特点:
(一)政治参与会因为血缘关系而产生小派系。在农村,血缘关系的远近是农民层次划分的重要参考价值,也是人与人权利义务分配的基础②。由于政治参与会影响利益资源的分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族内部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几乎是必然的。正是这样,才出现了数个政治参与的小派系。
(二)政治参与的被动性与形式性。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过着靠天吃天,生活缺乏保障的日子。因此,尽管我国宪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无论男女均有选举权。但由于农村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选举缺乏内在推动力,结果导致农民政治参与的被动性与形式性。
(三)农民政治参与的盲从。首先,农民自身生活在血缘和地缘形成的集体中,缺乏独立性。在政治参与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其次,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不可能完全意识到政治参与对自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正确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代表。再次,农民有严重的崇拜权威的心理,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会出现以村庄中权威人物的标准为依据,盲目跟从。
(四)农民对政治参与的冷漠性。首先,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应当属于臣属型。即农民被动卷入政治,认为政治只属于官员③。迈克尔·罗斯金在其所著的《政治科学》一书中,把公民文化分为参与型、臣属型、地区型④。其次,皇权、官本位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崇尚强权的力量,认为自己的作为不会改变政治格局,还不如不作为。即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的思想。再次,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歧视农民的现象。目前,农民人数占我国总人数的绝大部分,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 由于《选举法》规定,农民与市民所占代表比例是1:4,因此一部分农民被限制在代表资格之外,致使农民的利益无法表达出来。最后,我国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在处理农民问题时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秉公执法,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对政治参与的反感或漠不关心。
二、 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全面起步与发展,民主政治的进程在全国有了极大地推进。农民在政治参与方面出现了新变化。
(一)农民由被动参与政治开始向积极主动参与政治迈进。目前,中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并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政治地位,激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二) 农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由以血缘为特征的派系转变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共同利益集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极大发展促使个人利益——权利观念的逐步觉醒,市场机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改革也为权利的诉求提供了正常的渠道。农民逐渐懂得通过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同时,市场的关系的复杂化和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紧迫感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力。此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交换过程表现为双方平等的关系与地位,由此决定的政治关系构成了民主的基石,亦是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的动力。
2、 在我国,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私有财产、个人合法利益亦受法律的保护。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写入了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相应的法律,如物权法等,将随之陆续出台,《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国务院新颁布的《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了法律保障,拓宽了农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促进了农民政治参与。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工潮随着改革开放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大批农民背井又离乡,走进了城市,他们以个体形式面对城市的竞争与选择,感受着商品世界的冲击,形成了强烈的个体本位思想和民主平等观念。当他们返乡后,一定程度上会改造农民盲从、安于现状、崇拜权威的心理,进而成为这种改造的主导者和农村民主政治的推动者。
(三)政治参与的冷漠态度开始转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农民不是以公仆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是以“父母官”的心态指导自己的行为,致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及时的保护,进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近几年来,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新型的公务员队伍本着以服务为理念的态度,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同时社会已初步转轨并对腐败建立了长效的机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惩治了一大批贪污分子,创建了防范、监督、惩治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反腐败机制,增强了农民对政治、政府的信心。
2、臣属型的公民文化向参与型转变。(参与型即相信自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并声称可以组织一个团体防止不公正的发生⑤)目前,随着农民个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民主思想深入人心,逐步破除了皇权、集权思想,追求平等、自由。再加上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我国创设的政治参与渠道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农民开始由政治冷漠向政治参与的常态发展。
结语
在封建时代,国与家是相通的,君主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⑥。在家庭生活中灌输的孝道与顺从,是培养一个人以后忠于统治者并顺从国家现政权的训练基地⑦。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全面繁荣,我国农民逐步摆脱了封建的传统的思想的束缚,政治参与正在走向理性化与科学化。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千年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这对于处理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然带来农民政治参与的春天。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普及法制,完善制度,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证,引导全国农民走上政治参与的现代化。 唯其如此,基层民主的实现才不是一纸空谈的怪论,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化建设才是一栋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大厦。
(指导老师:周菊芳)
参考书目:
1、 徐增阳:《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民工潮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2、 沙莲香:《中国人百年》新华出版社 2001版 第116页
3、 4、5、迈克尔·罗斯金 :《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 2004版 第162页
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 第41页
7、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版 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