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数据中心  三农文献库

对农村高辍学现象的思考——安徽L镇调查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05-09-05 访问次数:88


内容摘要:本文从留守子女、高昂的教育收费、新读书无用论、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农村高辍学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农村学生实行教育补贴、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政府出资免费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等措施可以缓解这一现象。

关键字:农村教育 辍学 教育收费

不管是建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农村都是重中之重。而农村教育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还是较慢,并且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笔者走访了安徽省临泉县部分乡镇,发现这里辍学现象很是严重,必须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市场经济要求人人都能够平等参与其中。这些“用脚投票”的初中毕业甚至超过半数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新生代农民,将如何去参与市场竞争?难道我们的农民兄弟对教育的要求只是“会识字算帐”、到初级中学转一圈就满足了么?

谁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缺乏完整教育的人都将面临极大挑战。且不说入世后我国农业如何走出去,仅就国内农业发展来说,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点人尽皆知,而农村教育又是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决定性因素。依靠这些只具有初中教育及其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怎么建设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一、基本情况

临泉县的L镇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6.47万,辖28个行政村,共有小学23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中幼儿园840人、小学9250人、中学3470人。该镇初中辍学率达4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比官方报道的要高),比如镇第一中学初一年级有近800个学生,而等读到初三年级时这个数字要下降到300人左右(也就是说在能读初中的这群人中有60%是不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并且这300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混到初中毕业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混个毕业证,混个大个子劳动力。几乎每次放假都会有很多学生辍学跟随同乡去城市打工。而在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或其他技校的,则更少,占同龄人的5%。

二、问题分析

关于这种现象的形成,笔者人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留守子女”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城市长期不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大量进程务工农民。而乡村却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加上种田的成本越来越高,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抛妻别子涌入“别人的”城市去“淘金”。很多家庭还是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孩子,或委托给亲戚照看或丢给爷爷奶奶监管。而老年人多是文盲,加上和孙子间的代沟,他们往往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这些尚不具备自制能力的孩子校外监管几成空白,有些学生就四处闲逛,造成“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见不到老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并最终弃学。

(二)高昂的教育收费。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高校的阳光也似乎越来越偏爱城里人了。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

每到开学时候,大学校园就好象在进行财富权势大比拼,各式高档轿车云集校园,其中很多是单位的公车。另一方面,因为高收费,穷人的孩子尽管考得分数也许不低,但也只能去选那些费用“低廉”的专业去读,或者干脆就读不起。甚至出现因无法支付高昂学费引起自杀的事件。在百度输入“学费 自杀”竟然能找到336,000篇符合搜索条件的文章,足见我们教育收费的威力有多大。学校本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地方,现在竞成了杀人机器。

“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注意,这里说的只是读大学期间的花费,不包括大学以前各教育阶段的费用。事实上,对一些贫困地区或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有些农民如果没有外出打工的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能有2000元就不错了。13.6年也就是272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和上文中的4万元还是有点距离的,4万元就要花去他们20年的纯收入。这里还没有加上小学和中学的费用。有农民说“我们这辈子挣得钱都给学校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三) 新读书无用论

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没能力考到高一级的学校续接受学校教育或者家里真的供不起其读书而选择辍学,而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乐观才对学校教育信心不足。比如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他们会觉得”我就是读到大学毕业又怎样?还不是一样很难找到工作?不如先下手早挣钱占些地盘。”

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过一生清贫的日子,而孩子却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孩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很多家庭却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

   (四) 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

由于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高考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的调控,使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公。这样分配的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孩子必须考出很高的分数才可能考上大学,并且多是就读于普通院校选择较为冷门的、收费较低的专业。在湖北省的仙桃市,教育系统内部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高考笑话,说的是2000年的一天,一位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干活的仙桃民工遇见了工地的工程师,聊天时才发现两人都曾参加过1987年的高考。民工当年的高考分数比工程师高出50分,但在湖北省却落榜了。老师也把这个笑话讲给他的学生听,他很明确地告诉他们,高考就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他们的人生可以因为分数和别的地方的孩子不一样而改变。

中国社科院一位学者指出,1978 年前,教育机会分配向着日趋大众化和平等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成为缩小阶级差异和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工具;1978 年以后,教育机会分配则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重要工具。”

这种带有歧视性的高考录取政策,又是农家孩子的当头一盆冷水。

(五) 学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抑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很多要回到农村。一个回乡后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初中毕业生相比,在知识应用上并不占多大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教育是为高考服务的。挤不上高考那座桥,学的东西在农村几无用处。虽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中就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高考录取率指挥棒的作用和农村支持和培训能力的缺乏,农村 "绿色证书" 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只能是就这么在文件上写着。

三、对策思考

(一)对农村学生实行教育补贴

象发放粮食补贴一样,由财政拨款,对农村学生实行教育补贴。补贴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不能兑换现金,可代缴等价值的学费。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不同面额的教育券。学校再把收上来的教育券向政府兑换现金,用以支付办学费用。这样可以缓解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以避免有些父母把补贴移做他用。

(二)加大教育投资

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强化对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的投资力度。

(三)严格规范高校收费。

严格规范高校各种费用标准,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校收费情况的监督。对那些巧立名目滥收费的现象要及时退还多收费用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各校可根据自己情况设立奖学金、贫困救助金制度。资金来源可以自筹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

(三)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政府出资免费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

在农村学校中学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的选修课。同时,政府免费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

(四)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应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定居条件,并把 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职业培训、劳动保障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及议事日程中去,为农民进城就业、安居营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落实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并最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五)制定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分数线。

制定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彻底改变现在这种人为制造的不公。本来和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就拥有了太多的资源优势,高考录取分数又人为设上一道槛,这对农村孩子,是极大的不公。不管是城里孩子还是乡下孩子,同为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

(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民间资本介入教育行业是必然趋势。教育的财政危机是普遍性的,世界诸多国家均有利用民间资本来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经验。鼓励民间资源进入教育行业,制定多种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农村教育投入的紧张状况。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让学校之间竞争的压力转变为学校内部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成长的动力。

(七)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

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歧视性待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各相关部门还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以及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良好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权利,并通过这种权利的享有最终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农村经济普遍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农民也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与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则显然慢了几个节拍。农民本可指望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穷人翻身”的梦想,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很多农民却只能望学兴叹,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持一种绝望的无所谓的态度。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重塑农民对教育的信心,该是时候了。

参考资料:
1、《农村教育:最大的扶贫工程》周洪宇 人民网 2005年01月13日
2、《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 彭大鹏 赵俊清《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3、《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 张守祥 《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5、《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学者编著的
6、《征婚筹学费是教育的悲剧》人民网 2005年07月28日
7、《高校收费猛涨 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养一个大学生》中国新闻网 2005.03.12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山西日报2003年09月21日03:02
9、《中国须变革社会流动机制》 日照新闻网 2004-09-10
10、《谁在为“大学高收费”推波助澜?》 新华网2005年07月26日

(430079 湖北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